酸枣那边散伙了,讨董联军从此进入各自为战的状态。
但是,董卓的压力依然没减,因为南面这一路实在太生猛,打得凉州军节节败退,到了初平二年(191)春天,围绕洛阳的争夺呈现胶着之势。
凉州军打退了孙坚的进攻,但孙坚很快重新杀了回来,前锋已到了洛阳的南郊。一向凶猛的凉州军之所以打不过孙坚,一方面孙坚确实是一员悍将,他久居凉州,知道凉州军的作战特点,所以有备而来。
另一方面,凉州军将士都知道马上要撤退了,连朝廷都迁走了,所以这段时间他们每个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抢东西上,都在想着如何把这些东西运回去,最差劲的也要把自己活着弄回去,所以一打起来就往后跑,董卓约束部下很严厉,可这时也失去了效果。
董卓只好下令主力撤出洛阳向东运动,为了保证撤退的顺利,必须有人负责断后,这个光荣的任务落在了并州军身上。董卓命令吕布、张辽率并州军守住洛阳,为大部队撤退做掩护,他率凉州军主力向西,暂驻于渑池一带,随时可以回师长安。洛阳其实已经成为一座空城,朝廷不在了,百官要么去了长安,要么逃到了外地,吕布、张辽守着这座空城,等待孙坚的进攻。
孙坚率部向洛阳发起了进攻,吕布、张辽稍作抵抗后也撤出了,孙坚由洛阳南门之一的宣阳门攻入城中。
此时的洛阳基本上成了一片废墟,南宫和北宫一带一向是重地,附近是朝廷的重要官署和重臣们的宅邸,此时也都荒无人烟,看到此情此景,孙坚怅然流泪。孙坚命令士兵打扫皇宫和太庙的卫生,又到太牢进行了祭祀,整理邙山一带被破坏的汉室诸陵。
城南有一口甄官井,有人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,大白天井口不时发出异样的光亮,大家都觉得奇怪,不敢到这口井里打水。孙坚命人下到井中,在下面发现了一枚玉制印章,四寸见方,印上有一个由五条龙盘着的印纽。
这枚印章缺了一个角,印文是八个字: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。”孙坚大喜过望,因为这就是传国玉玺。相传这枚玉玺取材于著名的和氏璧,上面的八个字由秦朝首任丞相李斯所书,象征受命于天,是国之重器。汉朝建立后一直由汉帝拥有,到灵帝驾崩后这个玉玺神秘地消失了,连董卓都没找到。
原来,张让、段珪等人劫持少帝仓皇出宫,当时一片大乱,负责保管玉玺的人(掌玺者)情急之下,把它投到了这口井中。这枚玉玺应归献帝所有,但他去了长安,孙坚得到这枚玉玺,暂时由自己保管起来。
关东联军虽然各自为战了,但攻克洛阳仍然算是他们取得的一场最大胜利,只是这场胜利没有激发起大家的热情,后来让大家的思想更迷惘了。
关东联军各路人马的革命意志本来就很恍惚,讨伐董卓的道理大家比较明白,但讨伐完董卓之后怎么做,大家的想法就比较多,董卓这一走,大家失去了一个共同的目标,无疑进一步勾动起每个人内心里的“活思想”。
孙坚想乘胜追击,袁术却命令他赶紧回军,因为后方出了问题。袁术表奏孙坚为豫州刺史后,孙坚在豫州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,豫州刺史部的一部分地区成了他的势力范围。当时的豫州刺史部基本控制在他和朝廷任命的豫州刺史孔伷手中,孔伷年龄比较大,身体也不好,没有多少野心,未来豫州刺史部就是孙坚的了。
谁知道袁绍这时来个了横柴入灶,派了个叫周喁的人当豫州刺史,公然来抢地盘。周喁、周昕、周昂是扬州刺史部会稽郡周氏三兄弟,周昕当过丹阳郡太守,周昂当过九江郡太守,他们跟袁绍、曹操等人早年在洛阳相识,关系一直不错。
作为关东联军的总负责人,袁绍竟然带头把筷子伸进别人的碗里,孙坚听到消息后很气愤,慨然叹道:“大家一同举义兵,救社稷,董卓刚刚被打败就干出了这样的事,我还能跟谁同心协力呢!”说着说着,孙坚又流出了泪。孙坚是一员地道的猛将,一直以硬汉形象示人,但他似乎很容易动感情,动不动就流泪。
孙坚从洛阳撤出,回击周喁,周喁败走。大概就在这个前后,孔伷因病去世,孙坚趁机把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向豫州刺史部伸入,想以此为基地徐图发展。
如果一切顺利,以孙坚的个人能力,在逐鹿中原的竞赛中他将发展得最快,超过袁绍、曹操,脱离袁术也是迟早的事。
董卓率主力西撤后,留守在洛阳一带的除了吕布还有朱儁,他也是董卓留下来对付关东联军的,但他的政治立场却是反董卓的。
董卓任命朱儁为河南尹,让他带领少量人马在洛阳一带活动,阻止敌人的进攻。但朱儁一脱离董卓的控制,马上就和关东联军建立了联系,他想趁机策应联军从东面进攻洛阳,但他势力单薄,酸枣方向的几路联军那时估计都在做着散伙的打算,所以响应得也不够有力。
朱儁最终失败,被迫逃往荆州避难。董卓随后又任命了一个名叫杨懿的人为河南尹,接替朱儁在洛阳周围打游击,哪知朱儁又杀了回来,打跑了杨懿,屯兵在洛阳以东的中牟县。一直在政治上态度暧昧的徐州刺史陶谦看到董卓大势已去,突然表态支持朱儁,表奏他代理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(行车骑将军),并派出3000名精兵支援朱儁。
老谋深算的陶谦怎么突然来了这一手呢?这一手与其说是针对董卓的,不如说针对的是袁绍等关东联军。陶谦肯定不会不知道袁绍早已自称车骑将军,现在又抬出来一个朱儁,分明是想和袁绍分庭抗礼,主导“后董卓时代”的领导权。
但朱儁没有成功,董卓派凉州军主力数万人突然回击,大败朱儁。
在吕布撤出洛阳的时候,在袁绍督促下河内郡太守王匡率部靠近了黄河北岸,把主力集结在黄河上的重要渡口河阳津附近,随时准备渡河作战。
董卓命令刚刚从洛阳撤出的吕布等人在黄河以南布防,防备王匡突然出击,给他的撤退计划造成威胁。凉州军的主力击败朱儁后,仍然撤至洛阳至长安一线,董卓亲率董越部驻扎在渑池,段煨部驻扎在华阴,牛辅部驻扎在安邑,其他将领分驻在各个战略要地。
从上述部署中可以看出,并州军和凉州军的待遇很不一样,凉州军是董卓的嫡系,并州军是董卓眼中的杂牌军,说是掩护撤退,其实就是给自己垫背,如果关东联军一举把并州军消灭了,也没有多大关系。
但并州军也有很强的战斗力,他们没被消灭,吕布负责驻防的这一段黄河上至少有三个重要渡口,河阳津居中,西边有一个平阴津,东边有一个小平津关,等了几天不见动静,吕布决定主动发起攻击。
吕布把并州军分成两部,一部从东边的小平津关渡河,做出向河阳津发起攻击的阵式;另一部悄悄移动到西边的平阴津,在王匡全力迎击前一部分并州军时突然由此渡过黄河,从王匡背后发起攻击。这一招之前牛辅用过,对付的也是王匡。两面夹击之下,王匡所部再次大败,死伤殆尽,王匡仅率少数人马逃走,之后吕布从容撤退,与董卓的大部队会合。
初平二年(191)四月,带着从洛阳搜刮来的巨额财富,率领仍然十分精锐的凉州军主力,董卓来到了长安。
司徒王允率三公、九卿等百官到郊外迎接,董卓所乘的车辆到达,众人一齐参拜在车前。虽然是被敌人赶到关中的,但董卓的霸气一点儿不减,他睥睨着拜伏在脚下的人们,心里很满意。
董卓来到长安后,关中百姓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董卓任命了一个叫刘嚣的人担任司隶校尉,负责长安一带的治安和行政管理,这个人名气不大,巴结奉承却有一套,对老百姓也比较狠。
在董卓授意下,刘嚣规定无论官民,有为子不孝、为臣不忠、为吏不清、为弟不顺的,一律诛杀,财产全部没收。忠不忠、孝不孝,这都是不太好说的事,解释权在刘嚣的掌握中,他说谁不孝谁就不孝,他想收拾谁就说谁不忠,往往先看中人家的财产,再罗织罪名。
刘嚣还鼓励大家互相揭发,结果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,冤死的数以千计。长安立刻成了一个恐怖之城,大家平时在路上见了面只能互相看一眼,话都不敢说一句。谁要让董卓觉着不顺眼,那一定得倒霉,不管你是谁,资格有多老,威望有多高,概无例外。
董卓也一改之前重用士人的做法,大肆封拜亲属,他的弟弟董旻被任命为左将军,封鄠侯,他哥哥的儿子董璜为侍中,兼任中军校尉,掌握兵权,还有不少董家的人当了大官,一上朝,董家人能站成一排。
连董氏家族抱在怀里的婴儿也都封了侯,颁发金印紫绶,小孩不懂那是什么,拿着当成了玩具耍。董卓被封为郿侯,郿县在长安以西260里,即今陕西省眉县,此地离后来著名的战场五丈原非常近。董卓在郿县筑起高坛,边长二丈多,高五六尺,坛成,让他一个外孙女乘着轩金华青盖车来到这里登坛,在郿县的文武官员,包括都尉、中郎将、刺史等高级官员都到车前,引导着这个小女孩儿上到坛上,董卓让侄子董璜为使者亲自颁发印绶。
董卓还在郿县修筑了一座城堡,号称郿坞,城高与长安城相等,里面储藏着够30年吃的粮食,董卓对外宣称:“大功如可成,就称雄天下;如果不成,就守着它安度晚年!”
董卓还喜欢玩一些新花样,他亲自设计了一种奇特的车子,这种车用青色的伞盖,爪画两藩(),大家给这辆专车起了个名字叫“竿摩车”。董卓觉得很得意,也很威风,出门便坐着。只有担任侍中的蔡邕平时还敢在董卓面前说几句,蔡邕认为天子和大臣乘坐的车子都有规定和讲究,董卓这么胡来很不妥,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劝。正巧,长安这时发生了一次小规模地震,董卓有点紧张,问蔡邕是什么原因,蔡邕趁机对董卓说:“这说明地下阴气太盛,是大臣逾制所造成的。您乘坐的青盖车不符合制度,大家都认为有点不恰当。”董卓还真虚心接受了蔡邕的批评,改乘皂色伞盖的车子。
董卓很快被刘嚣这样的小人所包围,大家一致认为,董太师的丰功伟绩无人能比,当太师有点委屈了,于是参照周朝开国宰相姜子牙的先例,要给董卓再上一个尊称,叫“尚父”。
人家姜子牙不仅是宰相,还是武王的岳父,才称尚父,董卓是什么东西,也敢把自己抬得这么高。但心里想归想,没人敢说。董卓吃不准,怕弄出个历史笑话来,就此向蔡邕询问,蔡邕趁机劝道:“姜太公辅佐周室,受命讨伐殷商,所以才加上这个尊号。今明公的威德没有问题,不过我以为现在还不是时候,应该等平定了关东,车驾返回旧京,然后再做。”董卓听了,觉得有理,采纳了蔡邕的建议。
在大家眼里,蔡邕是极少数被董卓尊敬的士人之一,董卓对他的话不仅相当重视,而且平时也非常尊重他。而蔡邕似乎也甘为董卓所用,每次宴会,董卓经常让蔡邕弹琴助兴,蔡邕也很用心。然而,蔡邕内心却十分痛苦,他曾经对从弟蔡谷说:“董卓这个人性情残暴,终究会失败,我想回兖州,但道路太远了,也不知道那里的人如何看我,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”
蔡谷劝他说:“你长得跟普通人不一样,走在外面容易招致大家围观,你想秘密潜逃,那也太难了。”蔡邕究竟长成什么样史书没有明确记载,听蔡谷的意思他长得应该不是一般的特别,属于那种见一面就忘不掉的人。
蔡邕听了从弟的话,这才打消逃跑的念头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